微信
写信
入口
以“地球之耳”闻名世界的中国新疆罗布泊,其周围荒原是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主要分布区。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骆驼数量约占世界野骆驼总数的3/5,是世界上野骆驼的模式产地。
2021年3月,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这是继2010年之后,我国又一次对罗布泊地区开展的大型综合科考。
在日前举行的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副研究员薛亚东展示了此次科考的成果:摸清我国野骆驼的分布和保护现状、丰富野骆驼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揭示野骆驼栖息地动态变化的威胁因素……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
冷门珍稀濒危物种
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生态系统旗舰物种、“一带一路”代表物种,拥有诸多头衔的野骆驼却很少有人了解。
骆驼科骆驼属的两个物种中,单峰驼的野生种早在600年前就已消失,剩下的野双峰驼也曾于100年前被认为消亡。直到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到罗布泊地区考察时,看到了野双峰驼群,当时他怀疑是野化的家双峰驼,但将获取的3个标本带回欧洲鉴定后,却发现是不同的新亚种。
为进一步证明野双峰驼与家双峰驼分属不同的种,中国科研人员采集了很多野双峰驼的毛、皮,与家双峰驼进行基因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遗传基因相差高达2%—3%,而人与黑猩猩的差别才1.6%。
2001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在中国新疆南部无人区分布的野双峰驼是不同于家骆驼的新物种。如今提起野骆驼,即指野双峰驼。
薛亚东介绍,野骆驼与家骆驼相比,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野骆驼体型瘦高,四肢细长,毛短且为单一的淡棕色,驼峰为圆锥形,小而尖、坚实硬挺。家骆驼身材魁梧,四肢粗壮,毛色较杂,驼峰粗大,缺乏营养时会明显倒垂。
“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就是看它怕不怕人,看见人拔足狂奔的一定是野骆驼,而近距离接触仍不理不睬的就是家骆驼了。”薛亚东说。
作为典型的沙漠动物,野骆驼有许多特殊的生存技能。它能适应极大的温差,20多天不喝水照常活动,一个多月不吃草照旧奔走。它不怕风沙,可以喝咸水,嗅觉极灵敏,能嗅出1.5公里以外的水源。
“虽然野骆驼有极高的耐受力,但只要有条件,它还是更爱生活在水草肥美的牧场,喝淡水、吃优质牧草。”薛亚东介绍,200年前,野骆驼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也不断下降。全世界现存野骆驼约1200余峰,仅分布于中国新疆、甘肃和蒙古国。
野骆驼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在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让保护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薛亚东说。
摸清家底科学保护
在中国,野骆驼集中分布于阿尔金山-库姆塔格沙漠及周边区域。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1986年9月,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成立;2000年5月,保护区更名扩界为新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保护区总面积612万公顷,以海拔780米的罗布泊干涸湖泊为中心,北部是库鲁克塔格山、戛顺戈壁和南湖戈壁,东部是阿奇克谷地,南部是阿尔金山和若羌库姆塔格沙漠,地跨哈密市、吐鲁番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由于野骆驼分布在荒漠无人区,野外观测困难、基础数据缺乏,对野骆驼的研究和保护一直较为欠缺。近十几年,随着各种科学调查不断深入、调查手段不断进步,为了解野骆驼种群数量、生境分布以及其他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积累了丰富数据。
综合近10年来野骆驼研究的主要成果,2021年3月,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保护区管理局和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组织各专题团队,分别于2021年5月、6月、7月、9月、10月和2022年1月开展了野外考察。
薛亚东介绍,此次综合科考由中科院院士郑度、蒋有绪为首的顾问专家组全程指导,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8家单位50余人参加,累计野外调查70余天,实现了对保护区多学科、全覆盖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红外相机、卫星追踪定位和遥感等技术,结合常规调查,项目组完成了近10年所有红外相机数据的分析,以及所有野骆驼野外样线记录和卫星跟踪颈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野骆驼种群分布、数量、集群与群体结构、水源利用、生境利用、家域面积、活动节律与迁移行为、与同域动物关系、威胁因素和保护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结果表明:罗布泊保护区内野骆驼种群较为稳定,数量约为680峰,相比10年前有小幅增长;野骆驼种群集中分布在阿尔金山北麓及山前戈壁;野骆驼存在不同异质生境间的迁移行为,包括跨越沙漠的迁移;野骆驼家域面积为639.16平方公里;当前野骆驼的主要威胁为生境破碎化和隔离,未来气候变化将对野骆驼栖息地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建议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科学调整,以实现对野骆驼栖息地的有效和完整保护。”薛亚东说。
传承精神接续探索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李迪强是一位资深自然保护人。21世纪初,作为专家之一,他推动将野骆驼栖息地保护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保护优先区之中。
2007年,李迪强担任科技部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动物调查组组长,对野骆驼的分布和数量、种群与行为生态学、迁移规律和遗传学等进行追踪调查。
车辆陷进沙中、帐篷被风吹跑、迷失方向走错路……这些是沙漠科考的日常,但对李迪强来说,每次回忆起来不觉艰辛,反而感到幸福激动。
如今保障条件好了、仪器设备先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旧传承。薛亚东说,每次野外调查,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完成科考工作。
十几年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中国黑戈壁生态本底调查、中国林科院专项基金等项目,几乎用脚步丈量了野骆驼在中国可能分布的全部区域,并不断刷新着科考研究纪录。
更新保护区兽类、鸟类、两爬、昆虫、植物名录;深化对动植物区系、区划及生态适应的认知;完善保护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本底资料;首次开展保护区古生物调查,建立该区域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和古生物演化序列……这一次综合科考的多项成果,填补了对罗布泊保护区生态环境科学认知的空白。
通过持续追踪调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团队发现,野骆驼的生存和活动行为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野骆驼的自我繁殖、生存能力没有问题,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不去干扰它。”团队呼吁,要更加重视野骆驼这一濒危物种,加强其栖息地保护,最终实现人与野骆驼各得其所、和谐共生。(刘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