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护林员有了新“烦恼”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 日期:2023-11-23 10:11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初冬清晨,虽未降雪,乌苏市却已寒意浓浓,大家裹紧外套,乘车一路向西。从城区出发100多公里,头顶蓝天白云、远处巍峨雪山、近处棉田上整齐推放的“金蛋蛋”,勾画出一幅别样冬日美景。

“快看,鹅喉羚!”正当记者透过车窗陶醉于眼前美景时,乌苏市甘家湖林场场长闫建华大声喊道。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高速路旁的4只鹅喉羚。“我们已经进入林场地界了,以前只有到林区深处才能见到它们,现在野生动物数量多了,在林场周边能看到它们也不足为奇。”闫建华说。

乌苏市甘家湖林场成立于1966年。57年来,一代又一代护林员守护着总面积达391.92万亩的林区,承担林区护林防火、林木林地资源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管护等工作,为防止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进、东进做贡献。

  “我们是第三代护林员”

行车90分钟,穿过一片荒漠灌木林,记者来到甘家湖林场西侧第一个管护站——乌苏市甘家湖林场玛依苏管护站。

一进屋,扑面而来的暖意让大家连忙脱去厚重的外衣。“现在咱条件好,管护站里暖气、网络、空调、电视什么都有,不像爷爷和爸爸那一代。”乌苏市甘家湖林场玛依苏管护站站长景道强说。

“您爷爷和父亲都是护林员?”“我们都是第三代护林员。”景道强指了指站在身边的木拉力·艾比西说。

闫建华告诉记者,乌苏市甘家湖林场共有18个管护站(点),136名护林员中12人都是第三代。

甘家湖林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乌苏市的西北,东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125团西干渠,西至精河县五道泉,南与乌苏市古尔图牧场相邻,北与托里县北山交界。从甘家湖林场到城区最快也需要1个多小时。

“在2000年前,要进城需要一天时间,林场巡护更辛苦,爷爷们巡护都是骑着马,背上干粮,一出去就是一个月。到了父亲这一辈也是骑马或者是骑自行车,一次巡护也是10天半个月不见回家,那时候管护站住的都是地窝子或者是木头搭起来的房子,苦得很。”景道强说。

上世纪90年代,乌苏市甘家湖林场管护站木头搭建的房屋。刘剑平 摄

父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旧留在林场守护的精神打动了景道强。2002年,景道强成为护林员。“我第一个工作的管护站叫86管护站,当时除了站里其他十几个同事外,我一个月没见着外人。有一天,有位牧民骑着摩托途经管护站,老远看到他来,我们十几个人就在门口蹲了一排,眼巴巴看着牧民飞驰而过,我们特别兴奋。”景道强憨憨地笑着说。

日日行走在广袤林场,看着四季更替,看似浪漫,实则是个苦差事。“2003年之前,管护站都没通电,一个站点十几个人,白天巡护,晚上回来就是看书、聊天,到后面都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了。”木拉力说。

2003年以后,随着各项条件逐渐改善,铺设林区道路158公里,为护林员配备了对讲机、执法仪、导航仪、摩托车等巡护工具。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组建应急分队、修建瞭望塔、安装高空云盘、配备无人机,基本实现了智慧护林,乌苏市甘家湖林场已连续十年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未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这里有我们的快乐”

“我舅舅和我大哥也在林场工作,舅舅家的儿子也想考到林场。”一直坐在一旁的木拉力终于插上了话。

和景道强一样,木拉力也出生在林场,他们二人的父亲还是好友。“我俩小时候一起在林场玩,长大了还一起在林场工作。”木拉力说。

“看着父辈们守护林场那么辛苦,为什么也选择了这一行?”

“这里有我们的快乐。”

甘家湖林场有广袤的戈壁,无垠的大漠,星罗棋布的湿地、湖泊,生长着耐干旱耐盐碱的荒漠植物和野生动物,还有翔集湖泊、湿地的飞禽。常年待在林场,每天要骑摩托车巡护林区,除了晒不完的太阳、看不完的荒漠植物及时常出没的野生动物外,就剩外人眼中的艰苦、寂寞、孤独、危险。怎么就有了快乐?

正当记者心中犯嘀咕,木拉力拿着手机坐到记者身边,开始翻过往拍摄的照片。“你看这是我9月拍到的3只猞狸,一家三口,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猞狸。这还有同事拍的鹅喉羚、大天鹅、黑鹳……”木拉力滔滔不绝。

11月17日,乌苏市甘家湖林场场部管护站站长赵振兴和同事们正在巡护。刘剑平 摄

“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显摆’。”木拉力说,每天巡护时,大家要是看到了什么野生动物或者林区里的美景,都会第一时间拍照。

“以前,大家巡护时能见到一次野生动物都是靠运气,而且也都是在林区深处。现在不一样了,次数越来越多,种类也多了。”闫建华说。

“变多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就拿我巡护的片区来说,以前有些地方都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现在很多地方都长出了梭梭、胡杨,植被覆盖的密度也在增加。”一旁的景道强接过话说。

闫建华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没有请过专业人员来监测具体数据,但是一切的变化护林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

“这些年,林区发挥的作用,周边村里的棉农感触最深。”闫建华带记者往距离玛依苏管护站只有2公里的古尔图镇桐柳村走去。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棉田里收秸秆的村民梁仲新。梁仲新家种了50亩棉花,今年每亩产量超过450公斤。“这些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风沙天气越来越少,再没有出现过绝产。”梁仲新说。

甘家湖林场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过去的几十年里,从阿拉山口吹来的西北风让生活在周边的老百姓备受风沙困扰。“以前,一到4、5月,风沙特别大,棉花刚播种,地膜就被吹跑了,只能重新铺。等到棉花出苗了,一阵风沙又把小苗吹断了,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都出现过棉花绝产。”梁仲新说。

乌苏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是北疆片区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市,今年全市种植棉花面积达174.25万亩。“以前,不仅是林场周边的棉田被风沙破坏,整个乌苏市的棉花都会有影响。”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乌苏市委宣传部干部虎瑞说。

从一度出现绝产,到如今的丰产丰收,甘家湖林场发挥了极大作用。

“我们林场距离阿拉山口直线距离是70多公里,从那边吹来的西北风到了沙漠直接把沙子吹得漫天飞,391万多亩的林区就是挡住风沙的屏障。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植被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大家生产、生活都受影响,现在环境越来越好。”闫建华看着远处成片的梭梭林感慨道。

“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烦恼。”梁仲新挠着头说,野猪、野兔、野鸡越来越多,还有时常来光顾的鹅喉羚,有时会不小心破坏了庄稼。“它们都是宝贝,打不得、骂不得,只能想着办法驱赶,我们要学会和他们相处。”梁仲新笑着说。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