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有一片被誉为“珍稀物种庇护所”“生态安全守护者”的神奇之地——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这片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与阿勒泰地区交界处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多种珍稀、濒危有蹄类动物及其生境为主,守护着众多珍稀、濒危有蹄类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我国低海拔荒漠区域中极为罕见的超大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是阻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扩的重要生态屏障、连接天山和阿勒泰山的重要生态廊道。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卡山保护区也曾遭受过严重的生态破坏。从2005年至2015年,保护区先后经历6次调整,由于过度探矿开采、人类活动频繁以及乱挖乱建等行为,保护区的戈壁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卡山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从严、从细、从实、从快,抓好卡山保护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全面加强卡山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科研工作的深入推进,卡山保护区迎来了生态复苏的春天。保护区面积得到全面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大幅提升,目标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成效报告数据和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普氏野马从267匹增长到339匹,增长率为26.96%;蒙古野驴从3300余头增长到3800余头,增长率为15.15%;鹅喉羚从1万余只增长到1.14万余只,增长率为14%。2022年至2023年底植被综合覆盖度从8.4%提高到9.41%,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卡山保护区成功入选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名单(含已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同时,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大监督指导力度。部党组高度重视卡山保护区问题整改工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副部长董保同多次带队开展现场调研,多轮派出指导组督导问题整改、进行现场调查,数次致函自治区政府调度了解整改工作进展。将卡山保护区问题整改作为“绿盾”专项行动监督重点,每季度开展一次保护区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及时推送问题线索,督促地方组织现场核查,并将有关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治区持续发力,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吸取教训、全面整改,抓好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修复工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改措施。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累计28次亲赴现场调研督导整改,深入调研督导整改工作。实地查看生态破坏情况,听取相关部门汇报,与一线工作人员交流,确保整改工作扎实推进。期间,共召开63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事项,确保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为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自治区纪委成立了督查问责工作组,逐级开展调查,对在整改工作中失职渎职、敷衍塞责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问责,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和严厉态度。完善法规制度,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自治区注重加强保护地制度建设,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规范整改工作,自治区政府相继印发了包括《撤销关于同意调整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批复的通知》等多项重要文件,为整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推动卡山保护区管理有法可依。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扎紧制度的笼子,遏制部分地区随意调整压缩保护区面积的冲动。优化体制架构,实现跨区域统一管理。为彻底解决卡山保护区分辖区管理带来的体制性障碍与效率低下难题,自治区将原有的昌吉管理站与阿勒泰管理站进行整合,正式成立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立跨行政区域统一管理机制,实行跨行政区域统一管理。将原本由原自治区林业厅和昌吉州、阿勒泰地区林业局双重领导的监管权限收归自治区(林草局)统一行使,这一变革不仅有效解决了因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政策执行不一致和管理碎片化问题,还显著减少了地方政府在保护区管理事务中的直接干预,为各方利益的平等协商与有效协调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卡山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依法依规取缔卡山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人为活动。自然恢复是生态保护的首要原则。卡山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自我恢复能力不容小觑。在卡山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中,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生态系统在合理的时间内自我修复。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栖息地和繁殖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自整改行动开展以来,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退出机制,坚持以法治为引领,依法依规推进卡山保护区内矿产资源的有序退出。经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已彻底拆除了10余家矿企的生产生活设施,总面积达12.2万平方米,同时,对受损区域进行了全面治理与生态恢复,恢复面积高达1246万平方米,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广阔、健康的栖息空间。关闭卡山保护区内的284口油井,停止卡山保护区内违规旅游活动,有效减小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实际行动还自然以和谐与宁静。目前,卡山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采矿、旅游、建设、经营等人为活动已全部停止,相关生产生活设施已全部拆除。多种方式加强保护区生态修复。为增强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相关部门建成了总长200公里的两条生态迁徙廊道,拆除了长达620公里的围栏和围网,新建了53条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对穿越卡山保护区的线性工程进行了优化,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迁徙通道,还有效促进了不同栖息地之间生物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G216高速公路上,新疆首座上跨式迁徙通道应运而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自由迁徙的“天桥”,大幅减少了因交通造成的意外伤害;根据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原有饮水点进行了清理扩建,新建或改造了野生动物饮水水源和饮水点65处,在卡山保护区外围建设人工饮水点6处。同时,对使用频繁的水源地实施定期人工补水,确保在旱季也能保障野生动物的饮水安全,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生态破坏严重、自然恢复难度较大的区域,采取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方式,通过科学治理与精心培育,共完成了15717亩的地质和植被恢复工作,为卡山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冬季,通过开展“以薪换绿”活动,引导牧民减少对荒漠灌木林的樵采,有效保护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规划引领与制度保障作用。为全面提升卡山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水平,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与制度法规,旨在通过强化规划引领与制度保障,有效降低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制定《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开展常态化巡护工作方案》《卡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制度》《违反〈卡山保护区管理条例〉举报制度》,依法加强对卡山保护区的监督和管理。对野生动物集中活动区域、迁徙路线、水源地、重要卡点路口及人类活动点等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通过各项制度法规条例,全力查处各类林政案件及非法进入卡山保护区行为,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对卡山保护区的影响。昌吉州印发《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联席会议制度》《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加强对已调出保护区区域的人为活动的监管。根据会议制度,相关单位将及时会商、研判、解决卡山保护区重大生态保护问题,限制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建设智慧化平台强化监管。卡山保护区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了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了对野生动物、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测。平台部署了4套无人值守无人机系统,通过远程控制或定时巡检功能,精准捕捉保护区内各项动态,为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核心区、典型生态群系区以及旗舰物种活动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卡山保护区还建成了17套野外远程视频监控重载云台。这些云台不仅具备高清视频拍摄能力,还能通过视频平台实现实时监控、信息查询与数据统计,确保了对野生动物活动的精准掌握,同时有效监管了人类活动,真正做到了“看见动物,管住人”。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卡山保护区还充分利用卫星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结合多年度矢量数据,打造出了保护区信息“一张图资源呈现”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直观展示保护区的各项资源分布与动态变化,为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按重点关注、特色业务等分类处理后,相关信息可实时加载至综合管理平台,并推送给一线管护人员,实现了对保护区全域的宏观、动态监测。此外,卡山保护区内建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3个气象环境监测站,成立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及时监测、分析、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高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加强与属地政府合作,共筑生态保护屏障。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与周边六县(市)人民政府、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会商、研判、解决保护区重大生态保护问题,划分保护区外围责任片区并开展日常巡查,昌吉州建成100万平方米野生动物救护饲草料基地并移交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阿勒泰行署连续3年为保护区无偿提供400吨野生动物越冬饲料,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植树造林1.75万亩。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与周边县(市)检察院建立“守护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生态检察协作机制”,包括跨区域案件管辖移送、案件检察协作、普法宣传协作等机制,助推生态环境保护突破地域限制。共享科研院所智力资源,提升生态保护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新疆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专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摸清了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家底,为科学优化保护区边界、高水平创建国家公园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持续开展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不仅提升了保护区的科研能力,还为锻炼人才队伍提供了宝贵机会。注重社会宣传,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高度重视社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通过出动宣传车、布设展板、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同时,依托权威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卡山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核心价值景观以及国家公园创建等情况,有效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纵深推进美丽新疆建设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