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战风沙看“三北” | 听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讲述那段绿色传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日期:2023-10-25 16:10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这里是柯柯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战场。曾经,这里黄沙漫漫,每到春季,东风、西风在这里交汇,狂风夹杂着黄沙,威胁着阿克苏市区和温宿县城。20世纪80年代,一场治沙造林大会战在这里展开。

今年78岁的依马木·麦麦提,曾任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第一任站长兼党支部书记。他是这场大会战的引领者、参与者,见证了柯柯牙从昔日黄沙漫天到如今满眼绿意的生态巨变。

“从讲台到沙海,我在这里扎根”

1977年,依马木·麦麦提毕业后进入塔里木大学任教。1987年,他来到刚刚成立的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出任站长。

他这样回忆初到柯柯牙的情景:“当时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别说树,连一棵草的影子都看不到,再加上常年暴晒,降水量极少,也没有水源,这种地方怎么种树?种下来到底能不能活?”

面对现实情况,他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但在地方领导一再劝说下,又考虑到能有机会改善家乡生态面貌,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最终,当时年轻的他抱着不服输的心态决定试一试。于是,背着一口袋馕,他走进茫茫沙漠,踏上了植树造林之路,一干就是几十年。

“这里的每棵树就像我的女儿”

“柯柯牙地区土壤盐碱含量最高的地方达9.87%,远超国家规定的盐碱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要求,造林难度极大,但就算是这样,最难的还在后头。”依马木·麦麦提望着远方,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

修渠引水、平整土地、灌水压碱、改良土壤……他用锤子一块地一块地砸,用十字镐慢慢挖,树总算是种下来了。但想保证成活率,浇水、施肥、管护,一刻也不能放松。累了,他就合上衣服,在树苗下打个盹;饿了,他就从布袋里取出干硬的馕,就着水渠里的水咽下去。

“当年一扎进沙漠我就很少回家。有一次水渠塌方,情况万分危急,我带领同事们奋力抢修,最后虽是有惊无险保住了水渠,可自己却是一身泥巴,狼狈不堪。回到家敲门,老婆都没认出我来,还问我是谁。”他一边模仿着当时的情形,一边笑着回忆。

人们许下了绿色的愿望,一棵棵树苗栽植进沙漠。1988年春天,传来了好消息,已栽植的3000亩树苗,成活率达87.5%。

“当年,树活了我才安心。现在看着这一棵棵树,她们就像是我的女儿一样。”面对镜头,满头银发的他一边抚摸着树干,一边深情地说。

“要让孩子们一代接着一代干”

起初投身于植树造林工作中,依马木·麦麦提遇到了许多困难,身边的“战友”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基础工作没人承担。最后,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还在上学的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来帮忙。

“给每棵树浇水,记录树木生长情况等最累、最苦的活,全让他来干,干不完不能回家。”等到孩子开学了,他苦于没有帮手,便以让儿子以后去当兵为“交换”,继续“诱导”儿子在造林地帮忙。为此,爱人与他大吵一架,儿子也深深怨恨偏执的父亲。但在父亲的反复坚持下,第二天儿子还是来到了造林地。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再加上有了丰富造林经验,儿子已不舍离开,1990年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至今已在林业一线奋战了30多年。看着逐渐变绿的阿克苏,今年已经50岁的艾斯卡尔·依马木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害怕父亲,恨他不让我继续上学。但随着阿克苏越来越绿,生态环境变好,大家都很感激我们,我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工作感到无比自豪。现在我和父亲的关系很好,我一直感激他。”

“我干不动了,要让孩子们继续干。”受依马木·麦麦提影响,他的女儿从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如今,他的孙子正在新疆林校园艺专业学习,也时刻准备着回到阿克苏,继续为林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代接着一代干,从战天斗地到系统治理。几十年来,柯柯牙,完成了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绿色嬗变。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示范引领下,阿克苏地区生态治理的脚步更加稳健,防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自2015年起,阿克苏地区相继规划实施了多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已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累计造林8885万株、518.4万亩,国土森林面积从2012年的1340万亩增至1733万亩。

今天,行走在阿克苏,随处可见高大挺拔的新疆杨,它们如同列阵的卫兵,守护着林网内的禾黍、林果、城镇、村庄,讲述着属于依马木·麦麦提们的绿色传奇…...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