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滚石上山”,每一步都难如登天!5张卫星遥感图清晰记录惊人变化

来源:瞭望智库 日期:2023-11-08 11:11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10月24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宣布首次推出“数据仪表盘”,其中汇集了126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揭示了全球各地的土地退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说:“‘数据仪表盘’为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健康和富饶的土地正快速损失,给数十亿人带来严重后果。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亮点’——一些国家正有效应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我国的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1978年,我国决定在这些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

“三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它横跨中国半壁河山,主攻目标对准万里风沙线,建设期限跨越73年,彰显着中国人治沙到底的坚定决心与不屈意志。2021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社会公众明显感受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持续好转。

2013-2022年,我国春季(3-5月)沙尘天气年均8.5次,比20世纪60年代年均20.9次明显减少。通过持续、有效治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轻”,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1

治沙难

“中国第一支沙漠考察队已经在沙漠腹地断水两天了”。1959年5月的一天,绝望的队员们向中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个消息。这支考察队的队长正是28岁的留苏学者朱震达。这个年轻人没有想到,他将从此与沙漠结缘,用尽毕生精力投身沙海。

彼时,中国版图上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沟壑纵横、漫漫黄沙。那条漫长的沙漠带从西往东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从新疆向东一直延伸到内蒙古东部。


塔克拉玛干沙漠。崔赫翾/摄

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荒漠化,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高悬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生命线上。

防沙治沙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张宇清曾撰文:荒漠化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防治难度大、见效慢,其主要难点可概括为“天、地、人”三个方面:

一难在“天”。

荒漠化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特点是气候干旱。据统计,我国年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的沙区占全国沙区面积的56%,降水量在100~200毫米的沙区占23%,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沙区占16%,降水量高于400毫米的沙区仅占5%左右。

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区,主要分布着地质时期数十万到数百万年尺度上形成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等,地表景观以大面积沙丘或戈壁为主,植被稀疏,在气候不发生大的暖湿化改变情况下,适宜进行人为治理的面积非常小。

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实现了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荒漠化土地存量依然很大,且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生态系统仍然处在恢复初期,保住已有治理成果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

荒漠化地区另一个自然特点是风大且频繁。我国西北干旱区临近世界最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流中心,冬季寒风强劲,春秋两季冷暖气流交汇、风暴天气多,夏季上空受低压控制,垂直气流活动频繁。以塔克拉玛干地区为例,风沙日数可达全年三分之一,最多可达145天。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特点,是防沙治沙的第一难。

二难在“地”。

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我国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位于北纬35度以北,西南的青藏高原及一系列高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水汽难以到达西部沙区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使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难以东进南下;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六盘山等,重重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北上;而北部中蒙接壤开阔平坦的戈壁草原,为东亚北方季风南下带来干燥、寒冷的大风天气创造了地理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北方沙区干旱多风的特征。

另外,由于我国荒漠多分布在巨大的内陆盆地中,这些厚达数百米的古海湖相松散沉积物,加之大量的河流沉积、冲积物,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即使是东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基岩风化产物,也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总之,独特的地理特征,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难点之二。

三难在“人”。

人为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如不顾自然条件的农垦、超载放牧、砍伐森林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其中草地开垦和牲畜数量增加是草地退化进而沙化的根本原因。因此,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是破解防沙治沙难题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即便有三难,但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2

序幕拉开

1958年国务院召开治沙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组成治沙队开展治沙及研究。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朱震达和800多名治沙队员,雄心壮志地开启进入风沙一线的征程,义无反顾地踏入了那片“死亡之海”。

朱震达考察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皮山地区作为定位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大量风沙运动、风沙地貌形成和变化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风蚀风积、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实地考察的丰富经验,为日后的防沙治沙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沙漠系统的研究中,朱震达发现我国荒漠化已经比较严重,提出了土地沙漠化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一个现在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政策,叫做“退耕还林”。

防沙治沙,非一人之功。同一时期,新疆托克逊、甘肃民勤、青海格尔木、陕西榆林、宁夏灵武、内蒙古磴口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及宁夏沙坡头、青海沙珠玉、新疆头道湖和莫索湾、内蒙古乌审旗、甘肃金塔等20个治沙中心站陆续建立了起来,开展了防治风沙危害农田、铁路等的试验研究,探索各种治理沙害的方法,从而揭开了系统、综合研究沙漠及沙漠化治理的新篇章。

新疆的林业科技人员就是在此时开始探索绿洲农田防护林营造模式,经过反复调研与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窄林带、小网格”的防护林营造模式。实践证明,因为采用了渠、路、田、林紧密结合等科学方法,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具有占地少、节省用水,网格小、防护效益大,田块小、便于田间管理,林带窄、林木生长健壮,林相整齐,经济效益高等优越性。

就在我国防沙治沙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在世界范围内,沙漠化也同样威胁着别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水土流失、荒漠化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地区,尼日尔、马里、上沃尔特、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五国耕地龟裂,粮草枯死、牲畜死亡,人口大量减少,被称之为生态灾难。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从此,荒漠化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被列入国际议程。

同年,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国家林业总局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印发,标志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三北”工程横跨中国半壁河山,主攻目标对准万里风沙线,建设期限跨越73年,彰显着中国人治沙到底的坚定决心与不屈意志。一首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3

“滚石上山”的柯柯牙

1986年春季的某天,阿克苏地区14级大风,持续7个小时,飞沙走石,幼苗全死,刮倒无数树木和电线杆,人民群众的生活家园一片狼藉。在漫天黄沙中。时任阿克苏地区地委书记的颉富平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他要战胜黄风,还阿克苏人民一片晴朗的天。

在新疆,人与风沙的博弈从没有停歇。

作为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荒漠化土地达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全区面积的64.18%;沙化土地74.68万平方公里,涉及90%的县(市、区),占新疆全区面积的44.86%。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原来生态环境脆弱,是新疆重点风沙策源地,是抗击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最前沿。

更让人绝望的是,沙漠离阿克苏市城区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一年时间里,沙尘天气就占了近100天。时任阿克苏地区地委书记的侯长安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阿克苏和温宿县每到春秋季节交替之时,这个沙尘暴、灰尘,遮天蔽日,白天都要点着灯办公。”

防沙治沙,前人不是没有努力过。据《温宿县志》记载,清朝末年,温宿地方官想在柯柯牙种植花木,修建夏宫,为此专门从吐鲁番聘请工匠前来开凿坎儿井、穿引地下水。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只遗留下几处残破的坎儿井成为失败的遗址,至今都能看到当年的痕迹。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当地都曾尝试垦荒造林,最后没种活几棵,经常是“春种一片树,秋收一捆柴”——白茫茫的盐碱地,小树苗通常熬不过寒冬就会走向死亡。

在这里植树造林无异于“滚石上山”。但在1986年,一场将荒漠变绿的战斗悄然打响。经分析,阿克苏的风沙虽源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但真正影响城区和温宿县人民生活的,主要来自柯柯牙。柯柯牙,天山南麓阿克苏河与台兰河之间冲积台地上一片沟壑纵横、沙砾密布、盐碱严重、土质贫瘠、植被稀疏的荒漠。每年3月至5月这里黄沙弥漫、浮尘蔽天,是阿克苏市、温宿县城区风沙危害的主要策源地。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无论多难也要在柯柯牙植树!”就这样,颉富平带领首批志愿者来到柯柯牙,在荒漠种下了第一批430亩林木。


1993年,柯柯牙改良土壤场景。图片来源:阿克苏地区林草局

同一年,原本在塔里木农垦大学林学院当教授的依马木·买买提应老同学、地区原林业处副处长艾斯卡尔·卡斯木之约,来到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出任首任站长。

然而,彼时第一次去柯柯牙实地考察的依马木·买买提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击——那里黄尘漫漫、戈壁茫茫,种树是根本不可能的。经过一晚的辗转反侧,依马木·买买提还是说服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阿克苏的一份子,阿克苏环境的好坏与自己休戚相关。在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面对困难,我怎么能退缩当逃兵呢?”第二天一大早,依马木·买买提背上一口袋馕,毅然出现在柯柯牙植树工地上。从一名西装革履、侃侃而谈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名满身尘土的老农形象。

要想在柯柯牙种树谈何容易,修渠引水、修路整地、压碱改土,每一步都难如登天。柯柯牙土壤盐碱含量最高的地方达9.87%,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盐碱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标准,推土机来来回回只能划下几道白印。8台推土机,坏了7台。人们用尽各种方法,最后只有用爆破轰开柯柯牙的坚硬地层。

盐碱含量太高,就从夏季洪水压碱;缺水,就组建250多人的修渠队伍,历时四个月建立防渗干渠,想尽办法引来天山雪水;树苗成活率低,就安排护林员24小时细心照看。


如今柯柯牙已绿意盎然。图片来源:阿克苏地区林草局

柯柯牙防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包伟回忆说:“挖渠排碱,引来天山的雪水。放水浇100亩地一次需要15天,那时人们就穿一件大棉袄,住在地里,一人一天只能吃三个馕。”第二年春天,柯柯牙亘古荒原上呈现出一派绿意,一期种植的35.8万多株各类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那一刻,所有吃过的苦,所有曾在脑子里闪现过的杂念,都随风飘散了。”依马木·买买提回忆说,“当我站在柯柯牙的一处高坡上,目及柯柯牙绿化工程的那一大片绿色,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4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从1986年至2022年的5张卫星遥感影像清晰地记录了柯柯牙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变迁。


柯柯牙荒漠绿化卫星遥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1986年、1996年、2006年、2012年、2022年)。图片来源:阿克苏地区林草局

四十多年光阴荏苒,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累计造林超过120万亩,一排排新疆杨高大挺拔,一片片苹果园、红枣园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三北”工程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单纯的营造林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转变,实现了由防护林体系向绿色生态屏障转变。

在柯柯牙几十公里外的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由于受南部沙漠不断侵袭,湖区面积逐渐萎缩,生态环境失调。2021年,阿克苏地区着眼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将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作为其中一个子项目统筹部署。这里是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的“棋眼”,也是阿克苏河流域绿洲内部仅存的一片荒漠区。

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从40多公里外的阿克苏市、温宿县引入再生中水,建设了引水渠、管网、滴灌系统等设施,营造了以生态防护林为主,以荒漠景观林、用材林为辅的荒漠化治理工程,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草种,创新推广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科学合理利用沙生植物资源推动沙产业发展。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艾西曼区域管护站站长蒋军亲眼见证了这片“死亡之海”由黄变绿的蜕变。“种了梭梭后,骆驼刺和芦苇等植物在梭梭周围也长起来了,以前难见着的塔里木兔、野鸡等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现在各种植物的根扎得深了,一年只需浇灌3次左右。”


2019年,艾西曼区域开展义务植树场景。图片来源:阿克苏地区林草局

玉苏甫江•阿力木是阿瓦提县林草局的一名护林员,35岁的他负责巡护的林地位于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核心区,共8500亩林地。

玉苏甫江•阿力木祖孙三代均为护林员,受祖父影响,其父阿力木·依布拉依木从1971年开始在三河镇当胡杨林巡查员,一干就是21年。2021年11月,玉苏甫江被调至艾西曼区域当护林员,他一直记得母亲的教诲:“你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护林员,护林员是伟大的职业,保护我们美丽的家乡不受沙漠侵害。你也要珍惜这份职业,好好干。”每天,玉苏甫江要巡护300多亩林地,主要负责给梭梭、红柳、沙枣浇水,随时检修滴灌的水管。“风沙大,水管经常被风刮跑,要把它们归位、埋好。”他说。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的护林员们。崔赫翾/摄

自1986年打响柯柯牙绿化大会战以来,植绿护绿已是当地人生命的一部分。“今年秋天我们定的苗子有252万株。”阿瓦提县林草局副局长蒋丽丽介绍,每年春、秋两季,县、乡(镇)、企业都会来种树,现在绿洲区的成活率保持在80%以上,荒漠区则保持在75%以上,且每年都会去补种树苗。不远处,大型机械正在紧张有序开展造林前期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大型机械正在紧张有序开展造林前期工作。崔赫翾/摄

目前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万亩、风沙育林面积5.6万亩、湿地修复面积2万亩、光伏治沙面积3万亩。

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工程只是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新疆还规划实施了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工程、塔城地区老风口造林绿化工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等一批林业生态治理工程。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新疆在沙漠前沿、沙漠—绿洲过渡带、绿洲外围构建起绿色生态屏障,使荒滩变果园、戈壁成绿洲,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242.8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图片来源:阿克苏地区林草局

5

荒漠化治理的未来

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我国摸索总结出了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塔克拉玛干沙漠,梭梭林整齐列队,将流沙牢牢固定。崔赫翾/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荒漠化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要清醒看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加上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从中长期来看,荒漠化防治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

首先要规模化治理。要治一片沙富一方百姓。要把治沙、治穷和治富有机结合,过去可能就为治沙而治沙,防治了沙害,但在控制沙害的同时,也要增加产业和收入,通过产业和收入富裕一方百姓,带动区域发展,这可能是未来长远的发展道路,不但适合我国,可能对全球都有示范意义。

其次做好政策、法律等机制的协调配合。比如考虑颁布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具有能力和资金的企业、投资方、金融力量进入治沙领域。

最后,荒漠治理也离不开国际合作。正如在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沙尘暴形成机理来看,沙尘暴不可能根除,但沙尘源区土地沙化可防可治,需要国际社会一起,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共进,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

3000年前,周文王在临终前告诫武王要加强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如今,在祖国北疆,一代代治沙人百折不挠战黄沙、持之以恒护青绿,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苦干、实干、巧干,久久为功,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让“绿水青山”遍布中华大地。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