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央媒看新疆丨一片“死亡之海”的新生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日期:2023-12-11 11:12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在我手指的方向,那边原本有一个小村落,如今已被风沙掩埋。麦盖提县三面环沙,曾被称为‘天上不飞一只鸟、地上不长一棵草’的‘死亡之海’,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11月25日,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王宇锋讲述沙漠留给麦盖提人的辛酸记忆。

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风口的小城,长年经受风沙侵袭。从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如今白杨成林、梭梭遍地,从沙进人退到沙漠生态红利渐显,风沙弱了、收入提高了、游客也来了……每到春秋植树时间,各族群众一起植树造林,让绿洲之梦走进了现实。

“死亡之海”的绿洲之梦

跟随国家民委“道中华”2023边疆行采访团,从喀什市行车3小时,记者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漠与麦盖提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5公里,过去,每逢大风天气,风沙席卷、浮尘蔽天,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经过科学规划设计,2012年11月,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开始建设。”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主任殷红海回忆。

在沙漠中种树不容易,为了确保造林成功,需要先平整沙丘。当地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推土机大军,向大沙丘发起了进攻。

“每到春秋植树时间,全县老百姓就自发拉着劳动工具、被褥,带着粮食来到造林现场,有人扶树苗,有人套网,有人剪枝……一干就是11年。”回忆这段经历,殷红海印象深刻,“一年两次大会战,每次近1个月,全县各族人民同吃一锅饭、同植一片林、同迎一场风沙和冰雪。沙漠夜间温度会迅速降低,大家挤在一间小帐篷里或直接就地睡在一起。”

11年来,46万亩沙丘被荡平,365公里戈壁石道路贯穿林区,形成8纵11横的路网框架,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50公里,打通了防沙治沙的“任督二脉”。为解决浇灌难的问题,麦盖提县组织人员到内蒙古、宁夏等地实地学习,在沙漠中开凿机井450眼,铺设滴灌带46亿米。

如今,这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林屏障连成了片,初期46万亩的防风固沙生态林有效遏制了风沙侵袭。据统计,麦盖提县的沙尘天气已经由2010年的150余天减少到50天以下,年均降雨量也由2010年的50多毫米增加到100毫米以上。从“死亡之海”到绿洲,麦盖提百姓的梦想正在实现。

向沙漠要经济

多少年来,地处大漠边缘的群众饱受风沙侵害之苦的同时,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今,随着生态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生态红利也日渐显现。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麦盖提人,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度使我们过得极其贫困。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是为我们全县各族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绿色银行。”作为生态林护林员,阿卜杜热依木·艾买尔看着这里的树木一年比一年茁壮,护林员每年每户4万元的收入也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如何在沙漠里发展经济?当地也做了不少尝试。在全力保护原有胡杨树种的基础上,生态林建设同时布局了新疆杨、文冠果、红柳、沙棘、沙枣、梭梭、新梅、苹果等生态和经济林木超过2.6亿株,探索各类苗木的生长习性以及在沙漠种植的可行性。

“成功一种,推广一种,目前林木总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我们正在发展的梭梭肉苁蓉套种特色产业,它们在不增加荒漠化地区需水量的基础上,梭梭覆盖地表减少蒸发,肉苁蓉深埋地下,每亩产量可达150公斤左右。”王宇锋介绍道。

依托26万亩梭梭林资源发展的林下种植,今年6月份播种的种子到明年的10月份可以采挖,目前已接种肉苁蓉6.5万亩,预计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左右。

“同时,肉苁蓉的采挖需要大量人工。1万亩种植面积可提供5000余个工作机会,间接带动周边老百姓增加收入,形成了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多赢格局。”王宇锋说。

特色文化吸引中外游客

金黄的胡杨林、沙丘上的驼队、丰收的葡萄架下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如今,麦盖提县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的富足也反映在他们色彩绚丽的画作中。

“我正在画的这幅是家乡秋天的胡杨树,金色的叶子、蜿蜒的河流和远处的沙丘……”在麦盖提县刀郎画乡的农民画创作长廊上,家住克孜勒阿瓦提乡的阿布都克有木·日合曼正在绘画。

“麦盖提县是刀郎农民画的发祥地,从最原始的黑白画到新时代的色彩画,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以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通过农民画家的画作展现。”库木库萨尔乡文化站站长、刀郎画乡文旅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家巍向记者介绍。

作为中国四大农民画之一,刀郎农民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内容源于百姓自身生活且介质多样。随着刀郎农民画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外众多游客闻名而来。今年截至目前,麦盖提刀郎画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8.6万人次。

“以刀郎农民画为特色的旅游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画家受益。我去年仅农民画销售就达10余万元,并培养了14名徒弟。”农民画家艾山·依明1996年开始学习绘画,目前成为当地农民画创作活动的辅导者。“我们农民画家的收入越来越高了,本地的画家队伍也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壮大至目前的3000余人,现有绘画爱好者8000余人,年创作量总计可达1.5万余幅。”艾山·依明自豪地说。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