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新疆 内蒙古显担当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日期:2024-04-22 10:04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绿色长城”锁黄沙

——新疆打响防沙治沙阻击战


【生态聚焦】

翻开中国地图,一条细长的黄色沙线,从东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直抵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横贯东西上千公里的狭长区域内,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集中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是我国最强的风沙活动线和最严重的风沙灾害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这三大标志性战役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在人与沙角力的征途上,新疆又一次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春日里,记者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地探访各族干部群众防沙治沙的新实践、新探索。

苦干+持续干,织就绿色“围脖”

还没到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记者一眼就看见路旁竖立着“敢向沙漠要效益,誓向沙漠要绿洲”的标牌。

在这里,治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四面环沙,犹如一座沙漠孤岛。县里人人都熟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

从1998年开始,且末县在车尔臣河东岸成立工作站,拉开防风治沙的序幕。

“上班的第一天,站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把铁锹,带上馕和水,就开始割芦苇,做防沙格。”帕提古丽·亚森是且末县第一批女治沙员之一,在治沙站一干就是19年。

沙漠里种树,干热的风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一到植树季,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连轴转。没人喊苦累、打退堂鼓,因为大家知道,“如果不治沙,沙漠就会吞没我们的家园”。

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且末县在沙漠边缘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公里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总面积12.9万亩的生态长廊。受益于此,且末县沙尘暴、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显著下降,逼停了沙漠向县城移动的脚步。

“我们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符合且末实际的河东治沙模式。”且末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依拉木江·牙生说,特别是创造了以林养林、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治沙模式,实现了“人进沙退”。

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且末县的防沙治沙仍任重道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处副处长王刚摊开了地图: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3046公里的沙线周围,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但沙漠南缘和田市—若羌县沿线仍存在一段“缺口”。这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是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和决胜之地——而且末县,正处在缺口段。

“现在,只要补齐这最后的285公里,就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织出一条绿色‘围脖’,将‘死亡之海’牢牢锁住。”王刚说。

苦咸水+再生水,破解缺水难题

在沙漠边缘植绿护绿,水是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运输距离远、水源保障紧、用水成本高,就像一个个拦路虎,横亘在防沙治沙者面前。不过,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阿瓦提县的采访中,记者有了新发现。

3月23日,沙雅县盖孜库木乡,1300多名干部群众扛着铁锹、提着梭梭树苗,奋战在植树点上。他们顺着铺设好的滴灌带,在出水孔处挖坑、插苗、培土,很快,一行行梭梭树苗扎根沙海。

“只要水跟得上,这些梭梭树苗的成活率能在85%以上。”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说,栽植用的水是来自沙漠地下的苦咸水,适合梭梭生长。“梭梭种下前5年需要人工给水,待根系扎入深层后,可以实现自给供水,有着非常好的固沙效果。”

记者注意到,供水的机井没有连接电网,而是与两排光伏板相连。“今年,我们创新采用了光伏发电取水治沙的新模式。”沙雅县委书记潘万峰介绍,按照每2000亩沙地设一机井设计,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代替动力电,经过实地建设和测算,每眼机井可节省建设成本13万元。更重要的是,一次性投入、多年使用,每年可节省电费16万元。

“沙地里其实不缺种子,主要是解决好用水问题。我们利用再生水,让这片沙窝子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站在阿瓦提县一处荒漠化治理工程现场,顺着该县林草局副局长蒋丽丽所指方向望去,座座沙丘已被沙枣、梭梭、胡杨等植物覆盖,随风摇曳的梭梭枝条上冒出嫩绿的新芽。

这个叫艾西曼的区域,曾是阿克苏绿洲内部最大的风沙策源地。2021年,该区域启动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工程,这也是阿克苏实施的第5个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其亮点之一,就是利用城市再生水、农排水进行荒漠化治理。

“我们将阿克苏市、温宿县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形成再生水资源输送过来用以灌溉,加上汛期生态水,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的水可利用。”蒋丽丽说,今年计划再修建两个蓄水池,扩大绿色覆盖面积。

在防沙治沙的进程中,新疆突破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最大程度提高每一滴水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建立起区地县乡村五级水利、农业、林草联动调水机制,确保更多的植被畅饮生态水。

条田+梯田,闯出治沙新路

因为遭遇的沙情、风害不同,各地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采取的防沙治沙举措也不尽相同。在和田地区,记者就见识到条田和梯田两种不同的治沙模式。

洛浦县杭桂镇北部,汽车顺着鹅卵石路颠簸穿行。大小不一的沙丘被大型机械推平后,又被条条小道分割成一块块条田,每块条田长约400米、宽约100米,齐齐整整。小道两旁,当地干部群众种下一棵棵树苗。

“我们按照‘大网格、小条田’的思路,探索农林嵌入发展的新模式。”洛浦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鹏介绍,这块荒漠位于绿洲边缘,去年启动实施了1.66万亩粮食产能提升项目,林草部门配合建设防护林1733亩。

反复试验后,林草部门才确定了精细化的实施方案:在整块荒漠外围,建设20米宽的防护林,混种13排林木,树种为新疆杨、胡杨和沙枣;农田内部的防护林,设计成11米宽,混种7排新疆杨和沙枣。

“防护林预计在今年4月底完成种植,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种植燕麦、苜蓿等作物,土壤改良后就能变成后备可耕地,巩固、拓展防沙治沙的成果。”蒋鹏说。

与此同时,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忙碌的人群正在大型工程车的配合下,治理一块5000亩的沙地。不过,他们采用的是梯田治沙新模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连绵起伏的沙丘最高处达20多米,并且从低到高被分割成梯田的形状。沙丘的坡面由草方格固定,人们在沙丘平面种下梭梭和胡杨。

“如果全部推平,工程量大,资金投入高,梯田治沙能大幅降低成本。”据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测算,如果将该区域沙丘推平,每亩成本约1万元,而梯田治沙,每亩成本只需1800元。于田县还计划在治理区域种植野山杏等景观树,打造具有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功能的梯田治沙景观区。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新疆各地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封修造”并举,最大程度提高“扩绿、兴绿、护绿”的质效。

【记者手记】

“绿富同兴”:治沙,也要致富

走访中,记者最大的感触是,防沙治沙,政府不能唱“独角戏”。在适度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沙漠旅游等产业,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加入,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使防沙治沙可持续推进。

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39岁的黄通用了10多年,硬是在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种出2万多亩梭梭林。近几年,他开始尝试在梭梭林根部嫁接肉苁蓉——这种学名为大芸的中药材,也被称为“沙漠人参”,每亩鲜品产量达200公斤,亩均效益达2000元。尝到甜头的他,陆续嫁接了1.7万亩肉苁蓉,让大漠生了“金”。

在库尔勒市胡杨林深处的普惠农场,52岁的龚琴带着牙买艾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建成5000亩罗布麻乡土草种基地。罗布麻这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不仅耐盐碱、抗风沙,茎叶杆均可加工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该基地培育出的两个新品种已通过自治区草品种审定,预计今年可以投放市场,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荒漠化防治提供优良乡土草种保障。

在阿克苏市柯柯牙镇,成片的苹果树枝条冒出白花,让空气中有了丝丝甜香。半年后,熟透的冰糖心苹果将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60%为经济林。当地通过发展苹果、红枣、核桃等林果种植业,在防沙治沙的同时结出更多“甜蜜果”。

正是找到了生态富民路径,新疆的防沙治沙做得扎实,成效卓然。2022年,国家林草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为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新疆已布局7个重点治理项目、13个子项目,涉及7个地州市46个县(市、区),综合治理规模2592万余亩,将持续至2030年,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尚 杰 赵明昊)

“几字弯”上的鄂尔多斯担当

草木初萌,泥融沙暖。

一棵樟子松从种子长成1米多高的树苗,需要10年时间。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穿靴戴帽”到“三元套嵌”,从“库布其模式”到“光伏长城”“以工代赈”,是鄂尔多斯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风雨兼程换来的,是鄂尔多斯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奋勇担当绘就的。

勇挑重担 争做示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70%的治理任务在鄂尔多斯,我市将牢记嘱托,以主力先锋姿态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鄂尔多斯在全区率先打响攻坚战,取得了日均治沙1万亩的骄人成绩。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32%,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5%。

“我市倡议并成功举办了4省5市14旗县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调推进会,签订毛乌素沙地跨区域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我市将落实好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在毛乌素沙地五地市交界区域,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5.5万亩。”鄂尔多斯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格希格图介绍,该项目将在毛乌素沙地内蒙古陕西界、内蒙古宁夏界建成两大防风阻沙带,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

融合发展 展现担当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融合发展。

“我们将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布局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长柳天云介绍,“工程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和毛乌素沙地风电光伏‘一廊多点’工程,实现库布其1200万亩沙化土地、毛乌素300万亩裸露沙地全面治理,总装机容量1.5亿千瓦。”

开战即决战。3月13日,鄂尔多斯市率先集中开工26个重大项目,可新增防沙治沙面积195万亩。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就此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24年,鄂尔多斯市将启动18个重点防沙治沙和巩固提升项目,打造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联防联治等八大标志性工程,全年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0万亩,全力建设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示范区。

典型引领 全民动员

治沙劳模殷玉珍、“铁姑娘”突击队、乌日更达赖……一位位耳熟能详的老一代治沙人纷纷加入“几字弯”攻坚战。

“今年,我预定了10万株樟子松苗,准备再绿化3000亩,为治理毛乌素沙地再作点贡献。”殷玉珍激动地说。与“铁姑娘”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新时代“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成员敖伦其其格。敖伦其其格说:“和母亲当年治沙相比,留给我们的任务很轻松。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她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去。”2024年,鄂尔多斯将有200万适龄公民挺进沙漠,为攻坚战作出贡献。

走进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各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忙碌作业……

这样的生态建设镜像,在鄂尔多斯不是个例。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林业建设1735万亩、草原建设4260万亩,义务植树1.36亿株,全市林草综合覆盖度稳定在70%左右,先后斩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一份份成绩单、一个个荣誉是对鄂尔多斯人担当作为的最好褒奖。(聂慧荣 李振蒙 娜荷雅)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鏖战“八百里瀚海” 充“植”增“绿”锁风沙

四月,当春风拂过岭上兴安腹地,科右中旗正式吹响科尔沁沙地治理开工号角,拉开全年防沙治沙、国土绿化序幕。

连日来,在北纬47度沿线处处可见锁黄沙、植新绿的繁忙景象。从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5000亩半流动沙丘地带到高力板镇恢复疏林草原示范区,从巴彦淖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光伏治沙项目区到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文冠果基地……六大治理现场人潮涌动如火如荼。

“灭黄”“治白”“增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风沙作抗争、向盐碱地要良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日升月落间,躬身治沙的科右中旗人在追青逐绿锁沙海的路上从未止步,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国之大者”的初心与担当。

回首来时路,道阻且长

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锁边地带,肩负着阻击科尔沁沙地治理边缘区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

从前,它有两个后缀,一个是草原,一个是沙地。最早是草原,有水有草,是自然赋予的世外桃源。后来,大量垦荒者潮涌而入,人进草退,沙逼人走,满目荒凉。

“种一片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在科右中旗,上了年纪的农牧民都有一段挥之不去关于风沙的苦涩记忆。

“只要睁开眼,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到处都是沙子。”谈及过往,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双柱仍心有余悸。

“风沙大,种苗也不成。头天种进去,第二天就被吹走了。连天风沙,经年无收。”回忆起曾经种种情景,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农牧民布仁特古斯一说三叹。

黄沙步步紧逼,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穷落后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

拯救沙区刻不容缓!保护百姓刻不容缓!固沙造林刻不容缓!一定要把“生态”鲜明地写在科右中旗转型发展的名片上!

科右中旗治沙征程,由此起笔。

战风斗沙,绿色涅槃

科右中旗作为牧业旗,由于牲畜数量居高不下,加之经年累月的放牧,当地畜牧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对生态环境造成空前压力。

2012年,正苦于无计可施的科右中旗等来了转机——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科右中旗以此为依托,创新“封造结合”模式,在过去治沙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完善体系,终于在国道111线两侧筑起一条长189公里、宽100米的防护林带。同年,北疆生态绿化长廊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相继落地科右中旗,当年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5.4%,被风沙侵害已久的沙区百姓终于等来了黎明、盼来了曙光。

2017年,急于进一步阻止沙化面积扩展的科右中旗乘胜追击,“采取最坚决的态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禁牧、禁垦、禁伐。”“三禁”之下,草原增绿、牧业增效,退化现象明显减少,这一步科右中旗走得很扎实。

2017年5月,科右中旗林业局(现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当消息从北京传来,科右中旗治沙群体满是欢腾。

“这是为治沙人打气,更是为科右中旗人打气。”时任科右中旗林业局造林股股长罗春梅激动地说道。同年,罗春梅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至今日,罗春梅在造林岗位上已耕耘23个年头。

贫也生态,兴也生态。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把治沙、植绿和治穷结合起来,经过实地调研走访,中宣部为科右中旗锚定这一绿色发展之路。

沿着这条路径,在中宣部协调下,“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覆盖科右中旗7个苏木镇、3个国有林场,共完成柠条、沙棘栽植面积2.85万亩。

眼下,在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1500亩沙棘林果实缀满枝头,昔日“满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科右中旗所在的兴安盟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位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区,我们肩负着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肩负着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神圣使命,绝不让沙进绿退。这里沙地和盐碱地相伴而生,治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反复性强,极其顽固,广大牧民称之为‘科尔沁草原上的牛皮癣’,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科右中旗采取科技治理、群众治理、效益治理、社会治理、帮扶单位治理,动员全社会参与,让人民群众在治理过程中增收,在治理过程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从‘让我治理’变成‘我要治理’,形成浩浩荡荡的群众战役,坚决治理好这草原上的‘牛皮癣’,为治理科尔沁沙地提供‘兴安方案’贡献‘兴安智慧’形成‘兴安模式’。” 科右中旗委副书记、旗长王海英介绍说。

为实现全域“灭黄”“治白”“增绿”,科右中旗因地制宜划分六大战区,并针对地质特点、发展前景制定五种治理模式。截至目前,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54%和76.77%,基本形成自然保护地与天然灌木林和草原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屏障,腹地绿色版图正在持续不断扩张。

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日前,在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半流动沙丘地带,汇集林草专家、干部职工、农牧民代表1200余人,拖拉机、整地机、播种机、补播机、草原高速条播机、数字指挥车等创新型机械百余台,在1200余亩裸露沙地处栽种了14万株柠条,点点新绿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同样,在包含恢复疏林草原示范区和文冠果樟子松混交林种植区的高力板沙地治理现场,各种装备也是齐亮相,来回穿梭于10847亩沙地之间;在巴彦淖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沙地治理区,工人们也在忙着进行地段整理、打点挖穴、卸光伏桩、勘探地层承载力,中广核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开展;在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集中治理区,13145亩沙化区已全部开工,主要种植品种为锦鸡儿和牧草。4月15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兴安盟科右中旗“南三苏木”治理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活动将在这三个现场同步启动。

清明节前夕,东方白鹳、白鹤、青头潜鸭、大鸨,雁鸭等3万余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抵达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春天的科右中旗带来无限生机。

这样的画面已不止一次出现在这里,自两年前候鸟来做客,科右中旗便多了一份牵挂。他们要留住这些候鸟,为它们提供最适宜的栖息环境,让这里成为它们永远的家。据悉,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共监测到鸟类65种190277只,数量为5年前的9.5倍。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