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候鸟越冬成“常客” 翩跹起舞入画来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 日期:2024-01-03 16:01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眼下正值候鸟迁飞越冬时节,新疆的草原、湿地、湖泊变成了鸟的世界。成群候鸟时而展翅起舞、时而嬉戏觅食,在绿水青山映衬下,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新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候鸟迁徙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歇脚停留。

候鸟翩跹来过冬

2023年12月12日,库尔勒市孔雀河波光粼粼,数十只天鹅在水中悠闲游弋,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忽然,河边响起阵阵口哨声,天鹅与众多候鸟开始向河边聚拢,“品尝”人们特意为它们准备的越冬“营养餐”。

“每天我们要给天鹅喂白皮馕两次,并对周边水域进行巡逻,在孔雀河栖息的天鹅有300多只。”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监察大队天鹅中队监察人员早热古丽·木沙说。

自2006年冬季开始,野生天鹅已连续18年到库尔勒市越冬。每年元旦前后,天鹅数量会达到高峰。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库尔勒市已成为各类候鸟越冬的栖息地。

在石河子市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近日发现8只世界珍稀鸟类——火烈鸟在保护区悠闲觅食。这是继2019年发现2只火烈鸟后,保护区再次记录到这一珍稀鸟类。

石河子市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3万多亩。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火烈鸟、天鹅等众多珍稀野生鸟类已将这里作为栖息地和越冬迁徙的驿站。

在拜城县米吉克乡亚曼苏湿地,今年入秋以来,成群的灰鹤、野鸭等候鸟在湿地停留、觅食。“以前这里几乎看不到候鸟,现在每天能看到成千上万只鸟在湿地水面上飞来飞去,有绿头鸭、赤麻鸭、灰鹤、大雁等。”米吉克乡亚曼苏村村民阿曼古丽·依米尔说。

亚曼苏湿地保护管理人员艾尼卡尔·艾买尔说,湿地野生鸟类数量不断增加,由2018年的1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万余只。

许多鸟儿变“常住”

候鸟迁徙是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新疆的森林、湖泊、草原、高山、河谷等各类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据统计,新疆现有鸟类490余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鸟类研究专家马鸣介绍,新疆地处重要鸟类繁殖地西伯利亚和鸟类越冬地南亚印度次大陆之间,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新疆的鸟类中有300余种属于候鸟,目前经过我国的3大候鸟迁徙通道,即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南亚、东非—中亚(西亚)线路均与新疆有关,其中东非—中亚(西亚)迁徙路线覆盖了大半个新疆。

每年经过迁徙线路进入新疆的候鸟数量高达上百万只,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如黑鹳、黑颈鹤、遗鸥、白琵鹭、小天鹅等。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随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力度加大,最近10年间,新疆鸟类种类增加了60余种,越来越多的鸟儿在新疆“落户安家”。

在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科研人员近年新发现白尾地鸦、紫啸鸫、铁爪鹀、棕尾伯劳等多种鸟类,使博斯腾湖发现鸟类种数达到了200余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人工育苇、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停留、觅食、繁殖的理想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候鸟留在新疆过冬,甚至是“常住”。近年来,人们发现黑颈鹤、灰鹤、大天鹅、灰雁、赤麻鸭等候鸟在环塔里木盆地区域越冬越来越常见。

“候鸟选择在新疆过冬,除了新疆南部气候较为温暖外,与生态环境改善也紧密相关。”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苟军说,湿地面积增加、人类干扰减少、食物充足等因素,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环境,使它们愿意留下来。

织密鸟类“保护网”

走进福海县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你会被这里各种各样的引鸟设施吸引。有用细木条制作的昆虫宾馆,有用石头垒起的鸟塔,还有搭建在树枝上的鸟巢、鸟窝、招鹰架等,总数达500多个。

福海县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全球候鸟中亚及东非—西亚等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飞越天山和阿尔泰山的“能量补充站”。为了给鸟儿们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福海县在湿地公园周边建设了大量的引鸟设施,鸟儿们可以“拎包入住”,更好地在湿地停留生活。

“每年10月开始,大量候鸟会陆续飞抵湿地公园,并停留50天左右。湖里的鱼类资源和水生植物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福海县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跃虎说。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引鸟设施等“贴心服务”,福海县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从2017年的6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270余种,吸引了白头硬尾鸭、大天鹅、疣鼻天鹅、白尾海雕、鸬鹚等珍稀鸟类前来繁殖栖息。

2023年11月27日,福海县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出现了数万只赤麻鸭在湖面上空飞翔的罕见景象。“这么多水鸟一起飞翔,场面太壮观了。”目睹这一幕的游客王洪海兴奋地说。

新疆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温暖港湾。目前,新疆划定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8个,总面积183450.5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0.8%。新疆各地采取退耕还湿、湿地生态补水、栖息地恢复、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改善了湿地生态状况,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公众保护鸟类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苟军说,以前捕鸟的事时有发生,但近些年这种现象已非常少见,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这种变化反映出全社会对于爱鸟护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注。

候鸟迁徙是大自然中一幅壮美的画卷。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新疆将为候鸟提供更多保护,让鸟儿们在绿水青山中尽情翩跹起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编后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落霞与孤鹜齐飞”……候鸟迁徙季,这些诗画中的场景在天山南北的湖泊、湿地和草原频频上演,这些美丽的精灵在新疆栖息、越冬,正是近年来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生动呈现。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新疆现有鸟类490余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300余种属于候鸟;近10年,新疆鸟类种类增加了60余种;每年经过迁徙线路进入新疆的候鸟数量高达上百万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来到新疆的候鸟数量不断增长,一度罕见的候鸟如今成为一些地方的“常客”,天山南北俨然一幅跃动生机的《千里江山图》。越来越多的鸟儿选择在新疆栖息、越冬,就是我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新疆坚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绿色版图接续扩展。让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共同守护新疆的蓝天绿地,让更多候鸟成为美丽新疆的“常客”,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