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来新疆卡拉麦里探访神秘之境

来源: 日期:2025-01-02 16:01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人迹罕至、野趣十足,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以其迷人的地形、斑斓的色彩、成群的有蹄类野生动物闻名于世。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将毗邻的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奇台硅化木国家沙漠公园纳入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范围。

这里是我国唯一温带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普氏野马的原生地、世界规模最大的野放栖息地和繁育地,分布着全国80%以上的蒙古野驴,是我国现存蒙古野驴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记录到鹅喉羚种群约占全球种群的1/4。盘羊、猞猁、赤狐、草原雕等特有、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量占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戈壁生态地理区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量的52.29%。因此,卡拉麦里又有“观兽天堂”的美誉。

据调查统计,园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6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2种;有野生维管植物39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

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极为丰富、综合价值较高,主要以硅化木、恐龙化石、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及峡谷地貌为特色的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保护价值、开发价值、科研科普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安排部署国家公园创建各项工作。在自治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组推动下,积极开展国家公园生态恢复,强化国家公园保护监测、依托国家林草局“天地空”一体化平台,构建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体系,秉承国家公园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推进社区共建、多方参与机制,国家公园建立加速推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新疆力量。

自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积极推进园区生态保护区修复。

健全制度机制,助力生态保护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就自然保护地单独立法,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动保护区管理有法可依。

依法依规清退各类违法开发活动。彻底拆除10余家矿企生产生活设施12.2万平方米,治理恢复面积1246万平方米。永久性关闭退出284口油井。拆除保护区内600多公里围栏、围网,在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规划建设53处野生动物通道。

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形成保护合力。与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周边六县(市)人民政府、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会商解决保护区重大生态保护问题。与相关县(市)检察院建立“守护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生态检察协作机制”,打破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检察地域限制。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开展园区保护修复。依靠自然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破坏严重区域采取恢复地貌、覆盖种植土、播撒本土草籽等方式加快生态恢复进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国家公园创建,有效保护了以梭梭、白梭梭、沙拐枣等为主的全球典型温带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了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众多干旱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以及世界第二大硅化木群和大规模雅丹地貌等自然遗迹。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2023年监测数据,普氏野马新生20匹、总数达339匹,蒙古野驴新增100余头、总数3800余头,鹅喉羚新增800余只、总数11400余只,植被综合盖度由8.2%提高到9.41%。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属性,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坚持共建共享,带动周边社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采取国家公园科普馆+科教研学基地模式,推动五彩湾野生动植物博物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展示馆和野马野放监测站等研学基地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品牌效应,在保护区实验区规划生态旅游线路,在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质遗迹景观集中分布区设立打卡点、核心资源标识牌等,在国家公园设立后,让游客实地体验、感受国家公园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还依托国家林草局“天地空”一体化平台,开展智慧化园区建设。自治区林草局与中国航天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完成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信息化平台,形成了三维可视化地图。完成4台无人机组网测试,实现了无人机按规划航线飞行开展巡视监测。23处重载云台接入综合信息平台,实时监测野生动植物信息、调度巡护管理工作。设置了40多处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和279个野生植物监测样方,布设红外相机500余台,确保“看见动物管住人”,初步实现了“全域看随时调”。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高位推动、制度建设、尊重自然、智慧监管和合作共赢,候选区实现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