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于田模式”持续激发防沙治沙内生动力

来源: 日期:2024-09-19 10:09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登高望远,竟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片辽阔的绿色海洋。放眼四周,一行行红柳、梭梭等排列整齐,往远处无限延伸,大地绿意盎然。在视野尽头,需仔细辨认,高大沙丘方依稀可见。

2024年,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新栽种的红柳、梭梭混交林,新完成治沙任务2.8 万亩。 曹云摄

“2023年底,我们在此承办了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现场推进会,举行开工仪式。当时,目之所及,都是漫漫黄沙。眼前上万亩植物都是今年栽种的,品种有红柳、四翅滨藜、梭梭等,采取混交种植模式,成活率高,长势特别好,景观也很美。”于田县林草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

治沙示范区位于县城东侧、G315北侧,距县城17公里,处于沙漠边缘空白区、风沙危害区、重点设施保护区交汇处,是全县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

2024年,和田地区林长共同签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全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令》。

于田县积极响应地区林长令,全力、创新推进防沙治沙。2024年,在示范区新完成治沙面积2.8万亩,算上历年建设面积15.5万亩,目前示范区总面积18.3万亩。

不到一年间,示范区新增治理面积近3万亩,从不见一点绿到不见一片沙,林长制重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巨变如何发生?

答案是:发动群众治沙。

“眼前一望无际的绿色植物,都由当地农民承包沙地栽种。防沙治沙,政府不能唱‘独角戏’。通过发展沙产业,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在生态改善的同时,还实现了持续治沙、长期治沙的目标。”贾存鹏说。

一直以来,防沙治沙在发挥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持续发挥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可持续治沙?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在新疆,一条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已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仅剩285公里尚未合龙,形成沙漠边缘空白区,其中220公里在和田4县。9月3日,自治区召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视频调度会,提出年内完成285公里锁边合龙任务。

于田绿洲面积不足6%,有76公里沙漠边缘空白区、占全疆26.7%,有沙化土地面积387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6.2%。2023年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县已完成沙漠边缘锁边任务24公里,完成治沙面积6.59万亩,是2023年度自治区林长制激励县之一。

治沙,于田有自己的一套,形成了“于田模式”。其核心就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分片到户、就业增收、持续治沙”理念,把防沙治沙和群众收益紧密挂钩,不断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和支持全民参与产业治沙。

通过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确权到人的方式,于田将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承包给农户,明确每户申请承包30—50亩,确保主体群众治沙又致富。

2024年,全县以农民为主体承包治沙,已完成种植面积2.3万亩。

农民积极承包沙地栽树,是因为有利可图。当年种植的红柳、梭梭等,当年可以接种大芸,次年开始,可春秋两季采收。每亩产量约200公斤,按目前单价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

据介绍,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共带动本地群众稳定就业2600余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季节性用工5800余人。

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红柳、梭梭种植面积已达21.4万亩,其中接种大芸18万亩,年产量约4万吨,年产值近4亿元,惠及8830户23159人,其中特殊群体522人,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在这个群众参与治沙的格局中,政府负责水、电、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负责平整沙地、打井、铺设滴灌带、种植红柳或梭梭等,县林草局提供苗木。

距县城绿洲较近、地势较平的沙地由农民承包,距离较远的高大沙丘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则由政府或企业来治理。

来到于田县工业园区北侧治沙点,顺“山势”而上,道路两旁,一级级梯田内,一丛丛植物生机勃勃,整个山头绿意无限。

其实,这里原本是一座20多米高的巨大沙丘。4月,沙丘被整理成一级级梯田并铺设滴灌带,然后,种上了红柳、梭梭等。半年后,寸草不生的沙丘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山头。

梯田治沙,是于田的一大创举。

如果完全推平高大沙丘,成本太高,而平整成一级级梯田后再栽种植物,不仅极大降低治沙成本,还节省时间。“今年春天开始探索‘梯田治沙’,已完成4000亩,栽种苗木2000亩。全县明确需要采取梯田模式治理的沙漠面积约3万亩,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治理。”贾存鹏说。

与大芸产业治沙一脉相承,沙漠玫瑰也是“于田模式”的一大亮点。

2012年以来,通过造林治沙,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万亩沙海变成种植基地。万亩基地已全部实现林网化,基地最外层防护林网是由新疆杨、酸枣、红柳等构成的混交林带,基地内共种植苦水、大马士革等玫瑰品种230万株。

“公司在沙地建成万亩玫瑰花田以来,通过原料收购、采摘等,季节性临时用工累计23万人次,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为当地农户创收6000余万元,实现了产业固沙、产业增收。”公司董事长闫永军说。

目前,全县8个乡镇5400余户农户种植玫瑰花,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全县玫瑰花亩产180公斤以上、亩均收益3500—4000元。

于田以效益支撑为根本,以沙漠锁边、绿洲连片为目标,将防沙治沙与群众收益紧密挂钩,让群众从治沙事业中持续获益,形成沙漠变绿、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天然和人工绿洲面积双增长。

“于田模式”防沙治沙的内生动力持续释放。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