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写信
入口
胡杨林从稀疏变茂盛
“去胡杨林里好,我好几天没去了,正想去呢!”10月14日,在家里等候采访的退休护林员艾尼·吾守,听到把采访地点放到他守护了20年的胡杨林时,兴奋极了。
艾尼家住柯坪县阿恰勒镇鸿雁小区,别看他现在穿着一双干净的皮鞋,悠闲地与小区邻居聊天,今年2月份退休之前,家只是他偶尔“栖息”的港湾。邻居们对他熟悉又陌生,他从2002年开始到戈壁荒漠深处的管护站工作,一待就是20年。
在进入柯坪县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大门时,几名值班员热情地和艾尼打招呼:“又回来看看吗?您是人退休了,心还在胡杨林里!”他们知道,这位老前辈把胡杨看得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去一趟胡杨林,可不是简单地遛个弯,从保护区大门到柯坪县哈拉坤胡杨林中心地带,要在泛着盐碱的戈壁中穿行约30公里。2002年,41岁的艾尼当护林员时,走的是土路,搭乘的是牧民的拖拉机,回一次家都是奢望。
更艰苦的是工作和生活条件。当时,这里的林木保护工作刚刚起步,所谓管护站,是搭建的两顶帐篷。“春天刮沙尘暴,有时一觉醒来帐篷没了,两年后才住上了砖房;夏天太热蚊子又多,没地方躲,后来这里建起了信号发射塔,我就到塔上去睡觉;胡杨林里缺水,冬天只能取冰融水,其他季节找泉眼取水……”回忆起刚开始那几年在最偏远的养塔克切克力管护站工作时的情景,艾尼感慨道,“现在条件太好了,胡杨林成了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养塔克切克力管护站有4名护林员,他们每人负责管护大约1万亩胡杨林,每天早餐过后,各自带上馕和水壶外出巡护,遇到沙尘暴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有一次他在风沙中找不到回去的路,晚上又不能点火取暖,只有凭着感觉不停地走。次日黎明,他走到了与柯坪县相邻的巴楚县一个林业管护站。
艰苦的自然条件可以慢慢适应和克服,最难的是“管人”。当时,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附近一些农牧民和团场职工盖房子备木料、冬季取暖,来到胡杨林就地取材。艾尼上前制止,对方仗着人多没把他放在眼里,还质问他:“你是不是放羊的?多管闲事!”
望着稀疏的胡杨林,艾尼很痛心,同时也下决心保护好它们。他对同事们说:“我们的责任太重大了,如果保护不好胡杨林,胡杨林怎么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帮助牧民寻找走失的骆驼和牛羊,通过拉近感情来宣讲林木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乱砍滥伐和非法开荒的行为,依法制服和震慑不法分子……在艾尼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人为破坏树木的现象得到遏制,胡杨林渐渐稠密起来。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上。
2009年,艾尼被调到邻近的克孜里塔木中心管护站工作,后来任该管护站站长,此时,管护站已经配备了太阳能、摩托车及森林消防设备设施。工作条件好了,艾尼巡查胡杨林的频率更高了。“以前胡杨林稀疏时,一眼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胡杨林越来越茂密后,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片。树林密了,我们高兴,但防火压力大了。”艾尼说。
2013年盛夏的一天,雷电劈中了一棵干枯的胡杨,胡杨迅速燃烧起来。艾尼发现后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脱下外套就往燃烧的枯树上扑,谁知火借风势越烧越旺。他急忙用双手不停地捧起地上的湿土往树上撒。火被扑灭了,精疲力尽的艾尼双手是血,累得瘫倒在地。
难得回家休息,艾尼就给妻子和孩子讲胡杨林里的故事。受他影响,小女儿阿斯艳木·艾尼长大后像他一样,也成为护林员。
在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的克孜里塔木中心管护站,现任站长库尔班·吾斯曼说:“我们要传承艾尼等老一批护林员身上的胡杨情怀和胡杨精神,精心守护好胡杨林,让它成为柯坪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和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