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登录 注册

“两山”理念新疆实践丨绿色“长城”现新疆

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 日期:2023-08-01 12:08 点击:[次] 【字体: 【打印本文】

此刻,盛夏阳光照射着中国西部16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很多徜徉新疆的游客惊奇地发现,与想象中的大漠戈壁截然相反,在或长或短的新疆旅程中,大部分时间,视野里是连绵的绿色。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毫无意识间,遇到了人类生态史中的丰碑。

时间回溯到1978年,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当这个伟大国家面向世界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时,一项护佑万千生灵的宏大生态工程在中国北方徐徐拉开序幕。四十五年过去,这项名为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如绿色长城横亘天地间,新疆成为这道“长城”西段的建设主战场。在其护佑下,片片绿洲散落天山南北,让人类文明在亚洲腹地熠熠生辉。

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南部天山山脉林木茂盛,美如画卷(6月23日无人机摄)。近年来,昌吉回族自治州围绕“南护天山、北固沙漠、中建绿洲”生态布局,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国家公益林、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森林草原保护力度,森林草原面积逐年增加。(摄影:陶维明)

国之重 扛使命于双肩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四十五年前,一道沉重的生态枷锁压在中国肩上。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以及东北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一度形成了万里风沙线。

新疆沙漠面积达44.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64%。“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生态环境脆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东说,新疆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防沙治沙难度极高。

在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沙漠离城区只有六公里,并以每年五米的速度步步逼近。一年有一百天的时间都在刮沙尘暴,沙如巨兽,城似幼雏。天天吃土、月月埋沙的阿克苏人民苦不堪言。

“一刮风,睁不开眼。大白天,眼见着天就被刮黄了,连对面的人都看不清,进屋就得开灯。”麦麦提依明·阿木提25岁进入柯柯牙林管站工作,如今已近花甲,“一场大沙暴,车辆的漆都被风沙打掉了,露出的全是铁皮。”

老百姓多么渴望绿色。没有树,只能任狂沙从大地上肆虐而过。整个新疆沙漠边缘绿洲面临的情况,皆是如此。更要命的是,作为西北风沙的重要发源地,大风一起,新疆多地浮尘扬沙直上云霄,随风东移数千公里,在高空与其他地区的沙尘混合,纷纷扬扬覆盖着华北。

人的命脉在田,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谁都希望地里长树,可谁去种呢?谁有力量去种呢?要改变大地的环境,要种的不是一棵树,而是千万亩林!新疆苛刻的绿化条件,已经完全超出了单独个体的植树能力。

一个人面对沙漠,是绝望的!但2500万人,不是!

与祖国改革开放同步,集全疆之力,背靠整个中国的“三北”工程新疆段,在天山南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大地上 奋斗艰苦卓绝

7月28日,俯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一角。(摄影:艾则孜·沙木沙克)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深深刻印在“三北”工程的建设史上。人们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植树造林,一点点恢复着被沙漠蚕食的绿色。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付志周常常会在夕阳余晖下,登上家对面的山坡查看植被长势。“每次上来都觉得人真伟大,以前的荒地现在都成树林了。”付志周说,“想当初沙漠把我从富人变成了穷人,但现在我和大家伙儿不光富了,还一起给娃娃们留了个绿色的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轻农民付志周响应“三北”工程建设号召,走向沙漠,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生涯。“单打独斗没法完成沙区造林,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合力,改变生态环境。”付志周说。

多年来,新疆不断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三北”工程建设,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面”紧密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

1986年,阿克苏地委和行署决定在柯柯牙荒漠开展绿化工程,以阻挡不断向城区逼近的黄沙。“就是想阻挡风沙,给阿克苏人民一个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时任地委书记颉富平的话朴素而直白,“当时想着有朝一日能用树把阿克苏围起来,大家的日子就好咧。”

“很多地方土壤板结、土质坚硬,十字镐砸下去就是一个小白点,挖掘机也束手无策。”颉富平说。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参与平整土地,以爆破作业松土,干部、群众、学生自带干粮浩浩荡荡开赴柯柯牙工地一线……数百条洪沟填平了。

1987年,阿布来提·买买提尼亚孜带着全家九口人,从温宿县来到柯柯牙,最大的孩子八岁,最小的才两岁。如今他已83岁,孩子们接替父亲管理着果园。

“当时太辛苦了,娃娃们全部在土里头长大。我和老婆子提着桶,一个坑一个坑浇水,一点都不敢浪费,要让树活才行。当时想暂时辛苦,以后树绿了可能会好,阿布来提你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是这样哄着自己往前走。”说着,老人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但是我没想到会这么好。一年一年,我像看电影一样看着我家周边慢慢绿起来。以前这个地方看得远得很,全部都是黄颜色,慢慢树长起来了,看不远了,绿色到处都是。”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种下第一棵树起,一茬接着一茬干,阿克苏各族群众从未停止绿化荒漠的脚步。柯柯牙区域累计造林115.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目前的73%。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

“三北”工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十五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制定和落实促进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集林业建设资金支持工程建设,调动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每到春天植树季,天山南北数不清的人们走出家门,数不清的机械马达轰鸣,所有力量都汇聚在荒原上、沙漠旁、绿洲内,种下的是一棵棵弥足珍贵的树苗,长起的是一片片绿色奔涌的希望。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建设范围由第一阶段的54个县市区扩展至六期工程的96个县市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275.72万亩,承载着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三北”工程,成为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生态屏障。

征程里 智慧闪耀时空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资料图片)。

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鲁天平获得了代表最高荣誉的“绿色长城奖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

40年间,鲁天平做了无数件事,但归结起来只有一件——在林业建设中创新和推广造林治沙技术。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年外出工作时间超过200天。每年从冰雪渐消的初春开始,鲁天平就会带着技术资料走遍天山南北的实验区,一去就是几个月,直到秋叶泛黄才返回。

“‘三北’工程建设至今,科技贡献的力量太大了!”鲁天平说,“当年我在塔河观测胡杨林,15公里的观测段,每一百米就要打一个观测桩,人要蹲在那里测量,现在在办公室,打开手机就可以观测了。”在造林立地条件极差的新疆,科学理念和技术的加持,成为“三北”工程成功的核心要素。这一工程又反过来为一系列林业新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很多项目区,科技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

炎炎烈日下,沙漠公路两边绿意盎然。通过选择梭梭、柽柳和沙拐枣等适宜树种,新疆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穿越流动沙漠的人工绿色走廊——塔里木沙漠公路。今年6月初,公路两侧,新建的86座光伏电站散布在生态防护林带中,几十口水源井的动力电源接入光伏电网,形成以太阳能作为动力的灌溉系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成为中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代表,新疆在绿洲外围建设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苦咸水和区域天然降水,乔灌草相结合,采取低覆盖度造林、管件造林、保墒剂造林等技术模式,人工营造胡杨、沙枣、梭梭、柽柳等耐旱耐盐碱植被,使流动沙漠基本得到控制,完成造林1.01万平方公里。而这只是“三北”工程宏大体系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国家、自治区政策项目支持,新疆在绿洲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2853.33平方公里,庇护农田,保障农牧业稳产增收;在绿洲生产生活区外围,建设防风阻沙基干林,改善生活环境;在绿洲前沿,建设灌草相结合的固沙带,把主要风口、风道的流动沙丘逐步转化为半固定、固定沙丘;在沙漠前沿生态脆弱、人类活动少、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实施封禁,以自然恢复和工程固沙为主,累计设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保护面积5393平方公里,有效阻止流沙前移;四十五年间,新疆构筑起从绿洲内部到沙漠外围之间的多重防护体系。

这一成就是历史性的。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过去数千年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湮没了一个个城邦。然而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四十五年时间,新疆没有一处乡以上的行政区域因风沙而废弃。恰恰相反,借助于“三北”工程,人们以乡村为原点,不断向沙漠进军。2022年公布的我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新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

绿洲内 家园欣欣向荣

倘若夏天乘飞机去南疆,每次降落前,视野里都是塔克拉玛干的无边大漠。然而只要一落地,就立刻沉入了浩瀚林海之中,眼睛所望之处皆是绿色。千里平畴林网如织,农舍阡陌绿树依依,成为新疆大地上最平常的景象。

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乡托乎拉村,阿布都拉·买买提已经72岁,村中道路两旁高大的核桃树有些就是他亲手种下的。这里是“三北”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点之一。“那时候全是盐碱地,先是种杨树,后来又在合适的地方种核桃树当防护林,种树吃了不少苦。”阿布都拉说。

“风沙和干热风是严重危害新疆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说,“农田林网的建设削弱了风力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调节了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和地表土壤湿度,有效削弱了这两大自然灾害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7年,新疆粮食单产约为94.4公斤。2022年,这一数据上升到了496.73公斤。王振锡介绍,新疆农田防护林对农业增产丰收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2%,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的贡献率甚至超过20%。目前,新疆耕地中的95%都受到“三北”工程的林网庇护。

树,三分种七分管,这滔滔林海除了扎根大地,更要扎根在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在新疆这样一个种植管护成本极高的地区,“三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极现实的问题。四十五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工程资金支持力度,但新疆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使得工程建设资金的需求远大于供给。

人们没有知难而退,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到村“两委”,从阿尔泰山到帕米尔高原,所有人在面对“三北”工程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林带健康永续发展。

“以水定林”,新疆不再一味追求植树造林面积,转而更加注重提高林分质量,同时林果业进入决策者视野,并在全社会力量作用下发展壮大。经济林成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一部分林子,很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为“三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1800余万亩林果充实着绿洲,它在夏季绿波无边,一入秋,白的是葡萄,赤的是红枣,坠弯枝条的是苹果,还有果农们的笑脸。这庞大的体量不仅为新疆增添了难以估量的生态资源,更成为新疆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部分林果生产县市,林果业收入甚至占据了当地果农收入的50%以上。

人可富、树可活、林可用。经过四十五年积累,通过“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科学模式,“三北”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风沙之源变成了星罗棋布的生态屏障,戈壁荒原变成了硕果累累的绿洲果园、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气象数据显示,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年平均沙尘暴日数每十年减少1.4天、扬沙日数每十年减少1.6天、浮尘日数每十年减少3.7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三北”工程的滔滔林海,彰显着美丽中国的新疆贡献。此刻,这伟大工程依然在绵延,愈加厚重。而新疆2500万各族人民和万千生灵正栖身绿色长城怀抱之中,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